2011年9月16日 星期五

八旬杏林英雌獲美版諾獎

2011年9月15日 下午9:21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5

【明報專訊】中國中醫科學院81歲的女藥學家屠呦呦(粵音「休」),因發現治療抗瘧特效藥青蒿素,而獲得2011年「拉斯克獎」(The Albert Lasker Medical Research Awards)中的臨牀醫學獎,這是中國生物醫學界獲得的世界級最高大獎。「拉斯克獎」被視為諾貝爾獎「風向標」,在逾300人次得獎者中,有80人後來獲得諾貝爾獎,因此,外界也認為,屠呦呦距獲得諾獎僅「一步之遙」。

與諾貝爾醫學獎一步之差

「拉斯克獎」官網介紹屠呦呦獲獎時稱,該獎是表彰其在青蒿素的發現及其應用於治療瘧疾方面所做出的傑出貢獻。這一醫學發展史上的重大發現,從上個世紀90年代末以來,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發展中國家,挽救了數以百萬計瘧疾患者的生命。

發現抗瘧特效藥青蒿素

青蒿素是從中藥黃花蒿中提取的一種抗瘧成分,具有抗白血病和免疫調節功能。上世紀60年代初,全球瘧疾疫情難以控制。當時的中共領袖毛澤東於1967年下令研發抗瘧新藥,遍佈全國60多個單位的逾500名科研人員投入研發,但效果不明顯。

至1969年,屠呦呦加入新藥研製,她從整理歷代醫籍開始,經過200多種中藥的380多個提取物篩選,最後將焦點鎖定在青蒿上。1971年10月4日,經歷了190多次的失敗後,屠呦呦終於從中藥青蒿葉子中提取青蒿素,獲得對鼠瘧、猴瘧瘧原蟲100%的抑制率。

《北京晨報》稱,不少學者認為,屠呦呦的履歷除發現青蒿素外,對她的介紹「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其成就與袁隆平的水稻一樣獲得世界承認。北京大學教授饒毅撰文為屠呦呦抱不平,指她參與研發的藥物挽救了世界上很多生命,但卻長期未獲海內外學術界和公衆的充分認可和肯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