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 上午9:42累計瀏覽次數 11
【經濟日報專訊】大腸癌是本港第二號癌殺手,衞生署最新數字顯示,其奪命人數與死亡率均創新高,此沉默殺手可在毫無病徵下奪命。
中大篩查3,300人發現,3成50至70歲的健康市民已有腸癌癌前病變,其中一名僅57歲、毫無病徵男子,更已屬末期,擴散至肝及淋巴結,15個月內病逝。專家籲港府引入腸癌普查減病發率。
針對50至70歲 中大篩查計劃
中文大學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08年5月起開展為期5年的大腸癌篩查計劃,針對50至70歲的健康人士,至今年6月,分別為3,343名和4,571名合資格巿民,進行大腸鏡檢查和大便隱血檢查。
當中檢測腸癌準確度最高的大腸鏡檢查,參與的3,300多名巿民中,發現多達30%人已出現大腸癌癌前病變,包括826人長有大腸腺瘤,159人長有大腸後期腺瘤,更有12人確診患早期及晚期腸癌,當中一人檢查後發現已罹患擴散性腸癌。
無徵兆擴散 男子15月內亡
該名病人當時年僅57歲,08年參加篩查計劃及接受大腸鏡檢查,卻意外發現已罹患第4期擴散性腸癌,癌細胞更已擴散至肝及淋巴結;但該男子在確診前毫無病徵,不過有家族史,其父因癌症去世。該男子接受手術及化療,但治療效果不佳,在確診後短短15個月病逝。
中大賽馬會大腸癌教育中心榮譽總監陳家亮指,這次篩查計劃找到12人確診腸癌,大部分屬早期,但現實是大部分患者出現病徵才去求診,逾50%確診時已是第3、4期的晚期腸癌,僅9%確屬前期癌症。
陳又指,這次篩查顯示健康人士30%有癌前病變,顯示外表健康無病徵,亦可能帶有可轉為腸癌的瘜肉或腺瘤,透過普查可及早發現是否有癌前病變,及早切除以預防病發,「很少癌症是可以普查以及早發現的,大腸癌是很難得這樣的。」
沒資助篩查 憂發病率續升
中心創辦總監沈祖堯表示,亞太區多個先進國家或地區,包括日本、南韓、台灣和新加坡,都已引入大腸癌普查計劃,50至70歲巿民均可以獲政府資助檢查,但本港卻是亞太區唯一沒有提供或資助篩查的城巿,建議政府及早推行,「香港有癌症的情況與西方國家已無分別,外國引入腸癌普查後,腸癌發病已有下降趨勢,本港如果不引入,可能條綫(發病率)會繼續上升。」
事實上,衞生署最新提供的數字顯示,09年本港有1,752人死於腸癌,每10萬人有25人是死於腸癌,無論死亡人數及死亡率,都是香港有紀錄以來最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