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8日 星期五

24小時生理時鐘 古今生物同

2011年1月27日下午10:29公開累積瀏覽 50


(路透倫敦26日電)「自然」(Nature)期刊今天刊登的1項研究報告指出,科學家已找到所有形式生物的生理時鐘機制,他們認為這項發現有助解釋因輪班工作所造成的問題,如糖尿病、憂鬱症以及癌症等。
英國 劍橋 (Cambridge)和愛丁堡(Edinburgh)大學研究人員表示,因這項發現而得以深入了解護士、飛行員等輪班工作者,因生理時鐘遭打亂而引起的相關疾病。

研究發現,人類細胞中的24小時生理時鐘和海藻相同,相似情形甚至可以追溯到好幾百萬年前地球的原始生命。

在第1項研究中,劍橋科學家首次發現紅血球有24小時的生理規律。

科學家認為這是項大發現,因為以往都推測生理時鐘和DNA及基因活動有關。然而,紅血球和體內多數細胞不一樣的是,它並沒有DNA

而在進一步的研究中發現,海藻內部也有類似的24小時生理機制,意味著生理時鐘對古生物來說一樣重要。

研究員好幾天在固定時間取樣海藻的過氧化氫(酉每),找出生理節奏。當海藻被放置在黑暗處,DNA 不再活動,但是生理時鐘居然在沒有活性基因的情況下還能正常運作。

許多科學研究發現,上班時間不規律較有可能得到糖尿病、心臟病 、以及肥胖等疾病。另外,睡眠干擾也和憂鬱症、躁鬱症等心理疾病相關。

另1個科學家團隊去年表示,他們使用輝瑞藥廠(Pfizer)研發的藥物,重新設定實驗室老鼠的生理時鐘,此舉開啟藥物在未來能重新設定打亂的生理時鐘的可能性。中央社(翻譯)

2011年1月25日 星期二

父母花百萬栽培 自閉兒琴技超卓

2011年1月25日上午12:31公開累積瀏覽 120


【經濟日報專訊】當孩子確診自閉症,不少父母視為噩夢,但及早介入訓練,孩子也可正常成長。有中產父母花近百萬栽培自閉兒子,中小學均能入讀主流學校,並獲得演奏級鋼琴資格。
專家稱,自閉兒愈早接受感官、行為或語言訓練愈好,更可早在18個月時接受評估。然而,衞生署數據顯示,本港多達兩成自閉兒,遲至6歲或以上才確診

21歲戴著眼鏡的Andy,外表與一般青年無異,並已獲得鋼琴演奏級資格。但母親程太在他很小的時候,已發覺異樣。

小時「特訓」 入主流學校

「他比較靜,很少說話,卻會走來走去,不會與其他同學玩或溝通;當大家都安靜的時候,他會四圍跑!」程太說。幼稚園低班時,老師懷疑Andy有發展障礙,建議接受評估,其後確診患上自閉症,亦有讀寫障礙。

程太稱,一直以為兒子只是較內向,不曾想過是病,當時四出為愛子尋找合適的訓練,安排情緒行為治療、專注力治療、平衡力、統合感覺等訓練,由小學開始持續接受「地獄式」訓練,直至中學。

Andy的智商正常,入讀主流的小學及中學,小學時程太兼顧會計的工作,更聘請一名當時就讀大學的女學生教導Andy功課,事前程太更教導該名「老師」,如何與Andy溝通及處理其情緒反應。

懂夜半如廁 開心如中六合彩

訓練加上私家補習,程太坦言負擔沉重,但夫妻二人認為值得︰「那些錢或足夠現在擁有兩個物業,或者現在已經唔使憂,不過丈夫很樂觀,時常說錢可搵番,做到就要做!」」

事實上,每個自閉症患兒都會遇上停滯期,程太呼籲家人勿放棄,堅持下去衝破困境。她憶述,Andy小學時,她與丈夫一起教導他交通燈的顏色,卻連番受打擊︰「買了3把紅、綠、黃的大梳,教他分辨,可惜每晚教,晚晚都唔識。」

兩夫婦非常沮喪,但忽然有一天與Andy外出時,竟發現他懂得看交通燈過馬路。

另一次令二人十分鼓舞的經驗,則是「半夜去洗手間」。程太說,自閉症患者也有自理困難,Andy小時候一旦半夜有尿意,卻只強忍,故兩夫妻每晚調校時間,提醒Andy起床,持續一段日子後,她形容「奇迹」出現,Andy半夜自覺地起床。程太笑言︰「開心得好比中了六合彩!」

學琴後 改善專注力穩情緒

持續的訓練與家人的支持,Andy彈得一手好琴技。他說︰「最喜歡巴哈及李雲迪 ,喜歡每年與父母去旅行。」程太認為Andy學琴後,改善專注力及穩定情緒。

「我覺得他是極品,好感恩,最開心的是他有回應及表達,鑑貌辨色,一定要有理想,做一個演奏家。」身旁的Andy微笑回應媽媽。

本港自閉患兒增加,根據衞生署兒童體能智力測驗中心的數據,09年有1,452人確診患自閉症,較10年前的僅約200人,顯著上升。現時本港每一萬名15歲以下兒童,便有16人患上此症。更令人關注的是近數年,確診的自閉患兒有近2成,要到6歲或以上才確診。

歲半起 已可進行簡單評估

自閉症影響溝通及社交能力,須及早診斷及訓練。青山醫院 兒童及少年精神科部主管林紹文醫生指出,自閉症病徵可於學前已經出現,「1至2歲已有病徵,尤其社交能力很差。」

林醫生提醒家長,一旦懷疑孩子患病,須立即接受評估,轉介接受職業治療的訓練。他稱,現時沒有證據指出,藥物可根治此症。「藥物只是輔助,特別對於有情緒問題,患者應及早接受訓練。」林解釋。

臨床心理學家施敏珊補充,美國 精神病學協會發出的精神疾病診斷準則手冊中指出,自閉症在3歲前已有病徵,18個月已可進行簡單的評估,包括智能測驗、行為觀察及向父母或照顧者了解孩子的發展史等。(系列四•自閉症上集)

2011年1月24日 星期一

研究:睡眠不足耗額外能量

2011年1月23日下午8:05公開累積瀏覽 30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睡眠不足會使身體消耗額外多的能量。
熬上一個通宵,即使什麼事也不做,單單保持清醒本身就要消耗相當於一杯牛奶或兩片麵包的能量。

不過研究人員警告說,不要試圖以不睡覺來消耗能量進而達到減肥的目的,因為實驗還顯示,在缺少睡眠補覺時,身體反而會通過減少能耗來「找補」。而此前也曾有研究表明,睡眠不足會導致認知功能障礙及肥胖。

科羅拉多大學睡眠與生物鐘實驗室主任肯尼思·賴特及其研究團隊以7名年輕志願者為研究對象,讓他們居住在密閉的房間裏,全程躺在床上休息,吃同樣的飲食。第一天,受試者們睡足8小時,第二天與第三天連續40個小時不睡覺,然後再睡8小時。

研究人員通過監測受試者的腦波、測定他們吸進氧氣和呼出二氧化碳的數量,來計算其身體能耗。結果顯示,如果24小時不睡覺,試驗者比正常睡覺度過一天時多消耗7%的能量。而隨後補覺時,身體消耗的能量比正常睡覺要少。

2011年1月22日 星期六

罕見手術成功 美婦女再度發聲

2011年1月21日下午10:31公開累積瀏覽 3

(法新社華盛頓20日電) 一名美國婦女接受罕見咽喉移植手術後,今天和讓她重拾說話能力的移植團隊醫師重聚。這是這種手術至今僅有的第2個成功案例。
一生都受糖尿病 困擾的52歲顏森(BrendaJensen),1998年因腎衰竭 住院而失聲。她是在注射鎮靜劑狀態下,一再拉扯呼吸管而造成咽喉長期損傷。

之後,她嘗試利用按壓一種裝置在喉部的器材發出聲音。但她表示,發出的機械般聲音讓人側目,使她很不舒服,飽受嘲笑,因而逐漸和人群疏離。

「那聲音成為別人的笑柄,稱我是女機器人。」

但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國際外科醫師團隊,去年10月為她進行手術,改變了這一切。

首席外科醫師法維爾(Gregory Farwell)表示,醫師團計劃2年的這項困難手術,需將喉頭和所有幫助呼吸、吞嚥及說話的神經和肌肉縫合。

這類移植手術非常罕見,病患需終身服用抗排斥藥物,而這類藥物常使病患免疫力降低,且罹患癌症及感染的機率也高出很多。

對多數人來說,並不值得冒險改善對生命不會造成威脅的情況,但顏森在2006年就已移植腎臟及胰臟,已在服用抗排斥藥,不需要血液透析及胰島素 治療。

顏森說:「對我來說,每天都是新的開始。」(譯者:中央社陳蓉)

2011年1月13日 星期四

有毒斷腸草 變治癌藥有望 港大教授研合成法17年

2011年1月12日下午11:12公開累積瀏覽 2

【明報專訊】俗稱斷腸草的中藥雷公藤具有治療癌症的功效,但藥物同時含有毒性,醫師處方常遇困難。多年醉心化學研究的港大女學者楊丹經過長達17年的鑽研,終在實驗室以化學方法組合出無毒性的斷腸草抗癌活性分子,今年內可望申請專利,最快10年後可製成無副作用的抗癌藥,並因而成為本港首名獲頒「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的女科學家。
「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是L'Oreal集團與聯合國 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的國家級科研獎項,旨在表揚在基礎科學和生命科學有貢獻的女青年科學家,今年首次接受香港和澳門 科學家參與競逐,最終從150名候選人中選出10名得獎者。

獲中國青年女科學家獎

得獎者之一香港大學 化學講座教授楊丹,自1993年加入港大後,一直研究中藥雷公藤的化學特性,17年來投入資金多達1500萬元。在中藥角度,雷公藤可治療癌症、紅斑狼瘡症和類風濕關節炎等,但同時含有劇毒,過量服用可以致命,故須由中醫處方,及配合其他藥材服用。

她又指出,雷公藤內的消炎抗腫活性分子含量不高,她說﹕「即使從全球所有雷公藤提取,所得的化合物也不足5公斤,所以歐美和大藥廠一直研究如何利用有機化學技術重組有關分子。」

楊丹說,她在實驗室內嘗試組合出300多種化合物,今年終成功找出對人體無害,且與雷公藤中抗炎分子相似的活性分子,若應用於研製抗癌藥,將令藥物副作用大減。她預計在今年內發表論文和註冊專利期望10年後可將技術應用於抗癌藥,造福社會。

找經費困難 承受無論文壓力

在這條抗癌研究路上,楊丹一直面對極大壓力。她表示,17年來一直沒有就研究發表論文,直到去年才有突破性進展,「曾獲研資局批出130多萬元的研究經費,但礙於沒有研究成果和發表論文,結果再沒有經費資助。」

為解決經費問題,過去她曾與逾10間歐美、內地的大藥廠洽商合作研究,「但廠商通常都希望研究至臨床測試階段才投資」,她唯有靠校內經費進行研究。直至2007年,晨興基金會捐資900萬元給她進行研究,才解決資金問題。

對於本港醫藥研究發展,楊丹認為政府對科研的支持不足,建議本港發展成科研創新基地,角色可負責研究藥物的前期基礎科學研究,然後交內地大型藥廠負責製藥。

2011年1月6日 星期四

研究:修復幹細胞可治脫髮

2011年1月6日上午12:02公開累積瀏覽 0

美國最新研究發現,幹細胞缺陷可能是導致脫髮的一個主要原因。因此修復幹細胞能促使頭髮生長。
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臨床檢查雜誌》上報告說,毛囊幹細胞缺陷使其無法產生讓頭髮生長的源細胞,從而導致脫髮。對男性來說,這種現象稱為男性禿頂,其症狀為頭部開始脫髮,髮際線後退,最終導致全禿;對女性來說,其症狀為頭髮愈來愈稀,但很少導致全禿。

研究人員分析了54名40歲至65歲男子的頭髮和頭皮組織,結果發現,無論是脫髮還是沒有脫髮的頭皮組織中,毛囊幹細胞的數量都是相同的,所不同的是,脫髮頭皮組織中的毛囊幹細胞沒有產生讓頭髮生長的源細胞,這表明毛囊幹細胞產生了缺陷,使頭皮無法長出頭髮。

領導這一研究的科斯薩利斯說,此前研究以為導致脫髮的原因是毛囊幹細胞已經不存在了,但最新的研究發現,毛囊幹細胞還在,只是出現了缺陷。這為治療脫髮提供了新思路,比如醫生可以通過修復幹細胞讓其產生源細胞,促使頭髮生長。

研究:長者行得愈快愈長命

2011年1月5日下午10:27公開累積瀏覽 0

美國一項研究顯示,長者行走速度快慢與其壽命長短有關,行得愈快的長者,壽命愈長。
美國匹茨堡大學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醫學會雜誌》上報告說,他們跟蹤研究逾34485名65歲以上老人,他們的平均步速為每秒0.92米,在分析結果後發現,行得愈快的長者,壽命愈長。

研究人員解釋說,行走需要體力,要求心臟、肺、血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及肌肉骨骼系統等相互協調。行走速度減緩可能反映人體內某系統受到損害,同時意味著行走會耗費更多體能,這可能與老人的預期壽命長短有關。

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智吃深海魚 減慢性病亡率

2011年1月2日下午3:16公開累積瀏覽 3

(星島日報報道)大家都知道食魚有益,但益處何在?早前香港大學曾進行一項科學研究,發現每周進食三餐魚肉,可減低慢性病死亡率達百分之二十五。專家分析認為,這是因魚肉總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都較紅肉低,多吃以取代紅肉,有助降低膽固醇和心血管健康。但同時,專家強調紅肉也有其好處,建議市民應適量進食不同肉類。
  文:Kaman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脂肪含量較紅肉低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上圖)表示,由於魚肉的飽和脂肪酸只佔其總脂肪酸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且含有豐富的完全蛋白質 ,能為身體提供全部必須氨基酸。他解釋:「完全蛋白質為構成肌肉、骨骼、皮膚、毛髮,甚至身體抗體製造所必須,更有助白血球細胞健康和紅血球的製造。另外,魚類含對身體有益的奧米加三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深海魚比淡水魚含量較多,對人體心臟健康更有益。三文魚、吞拿魚、秋刀魚等深海魚,含豐富奧米加三,建議每星期進食三至四次為宜。」

  慎選魚類保健康

  黃榮俊認為,吃魚可減低慢性病死亡風險,應與其脂肪含量較紅肉低有關。紅肉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一般較高,例如豬肉和牛肉,其飽和脂肪酸可達百分之五十甚至更高,多吃有機會增加血管問題,尤其患有心臟病 和高血脂的長期病患者,建議較少進食紅肉為佳。他又稱,雖然魚類的總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較紅肉低,但也非百利而無一害。例如秋刀魚、馬頭魚、牙帶魚等嘌呤含量較高,有機會令尿酸增加,建議痛風患者慎吃,另外,鯖魚、馬頭魚、鱔魚等油分亦高,脂肪含量不低,市民可按需要選擇合適的魚類。

  應按比例攝取

  雖然紅肉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均高,但黃榮俊認為不應因此完全拒吃紅肉,因紅肉有豐富鐵質,含量遠比魚肉多,鐵質對於抵抗力差、貧血、免疫力低下的人士,特別有幫助。整體肉類進食量方面,他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六至八両紅肉和白肉,因白肉的飽和脂肪較低,整體肉類比例上可作六四 之比。

  他補充,深海魚的不飽和脂肪酸比淡水魚多約十至二十倍,而三文魚更含百分之二十五的不飽和脂肪酸,他建議可以生食或以蒸煮這類不太高溫的方式烹調,以便減少對不飽和脂肪酸的破壞。至於有指深海魚有機會含有重金屬,黃榮俊指,市民選購時應留意其來源地,且在有正式牌照的市場攤檔購買,可減低買到受污染深海魚機會。

  ■大豆中的植物性蛋白質,難以完全取代肉類。

  ■部分魚類可能含較高普林和脂肪,市民選擇時應注意。

  ■紅肉比魚肉含更多鐵質,也應適量進食。

  ■部分深海魚有可能受水質污染,選購時需留意來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