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2日 星期日

智吃深海魚 減慢性病亡率

2011年1月2日下午3:16公開累積瀏覽 3

(星島日報報道)大家都知道食魚有益,但益處何在?早前香港大學曾進行一項科學研究,發現每周進食三餐魚肉,可減低慢性病死亡率達百分之二十五。專家分析認為,這是因魚肉總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都較紅肉低,多吃以取代紅肉,有助降低膽固醇和心血管健康。但同時,專家強調紅肉也有其好處,建議市民應適量進食不同肉類。
  文:Kaman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脂肪含量較紅肉低

  資深營養師黃榮俊(上圖)表示,由於魚肉的飽和脂肪酸只佔其總脂肪酸的百分之二十五至三十,且含有豐富的完全蛋白質 ,能為身體提供全部必須氨基酸。他解釋:「完全蛋白質為構成肌肉、骨骼、皮膚、毛髮,甚至身體抗體製造所必須,更有助白血球細胞健康和紅血球的製造。另外,魚類含對身體有益的奧米加三不飽和脂肪酸,其中深海魚比淡水魚含量較多,對人體心臟健康更有益。三文魚、吞拿魚、秋刀魚等深海魚,含豐富奧米加三,建議每星期進食三至四次為宜。」

  慎選魚類保健康

  黃榮俊認為,吃魚可減低慢性病死亡風險,應與其脂肪含量較紅肉低有關。紅肉的膽固醇和脂肪含量一般較高,例如豬肉和牛肉,其飽和脂肪酸可達百分之五十甚至更高,多吃有機會增加血管問題,尤其患有心臟病 和高血脂的長期病患者,建議較少進食紅肉為佳。他又稱,雖然魚類的總脂肪及飽和脂肪含量較紅肉低,但也非百利而無一害。例如秋刀魚、馬頭魚、牙帶魚等嘌呤含量較高,有機會令尿酸增加,建議痛風患者慎吃,另外,鯖魚、馬頭魚、鱔魚等油分亦高,脂肪含量不低,市民可按需要選擇合適的魚類。

  應按比例攝取

  雖然紅肉飽和脂肪和膽固醇均高,但黃榮俊認為不應因此完全拒吃紅肉,因紅肉有豐富鐵質,含量遠比魚肉多,鐵質對於抵抗力差、貧血、免疫力低下的人士,特別有幫助。整體肉類進食量方面,他建議成人每日應攝取六至八両紅肉和白肉,因白肉的飽和脂肪較低,整體肉類比例上可作六四 之比。

  他補充,深海魚的不飽和脂肪酸比淡水魚多約十至二十倍,而三文魚更含百分之二十五的不飽和脂肪酸,他建議可以生食或以蒸煮這類不太高溫的方式烹調,以便減少對不飽和脂肪酸的破壞。至於有指深海魚有機會含有重金屬,黃榮俊指,市民選購時應留意其來源地,且在有正式牌照的市場攤檔購買,可減低買到受污染深海魚機會。

  ■大豆中的植物性蛋白質,難以完全取代肉類。

  ■部分魚類可能含較高普林和脂肪,市民選擇時應注意。

  ■紅肉比魚肉含更多鐵質,也應適量進食。

  ■部分深海魚有可能受水質污染,選購時需留意來源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