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9月25日 星期六

一天3次高蛋白餐有助減重

2010年9月24日 下午10:11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6

(路透紐約22日電)根據一份最新的研究報告,對於想減肥的人來說,一天吃三餐,相較於少量多餐,可能是個更好的策略。
美國 普渡大學針對超重與胖男人的研究發現,相較於一天6次的少量多餐節食法,遵行低卡路里與高蛋白質 節食原則,比較能從用餐中獲得較多的滿足感,也不容易感到飢餓。

密蘇里大學的萊迪博士(Dr. Heather Leidy)表示,「外界已經有許多有關用餐次數的報導。」儘管大家仍普遍認為少量多餐更有助減肥,「大家所說的少量餐點,似乎不如控制食慾來得有效」。

在「肥胖」(Obesity)期刊中,萊迪博士與研究團隊指出,關於用餐頻率與食慾的關係,一直莫衷一是。為了進一步研究二者的關係,她和同事將隨機挑選的27 位肥胖男性分成兩組:一組被分配高蛋白質餐,另一組則是正常餐點。研究持續12週。

儘管在正常餐點這一組,用餐次數並未影響受測者的食慾,研究員卻發現,在高蛋白餐這一組,即使一天三餐,飽足感卻能持續到傍晚與深夜。」

研究已經證實,高蛋白質餐有助於控制食慾。萊特博士說,在她的研究中,受測者「不是不惜一切的艾特金斯節食者(Atkins,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我們清楚地希望人們知道,這不是艾特金斯減肥法。你仍然可以從這些節食餐點中獲得足夠的纖維素、水果與蔬菜。」中央社(翻譯)

2010年9月23日 星期四

迷走神經受刺激可致暴斃

2010年9月23日 上午9:26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8

【明報專訊】急症室專科醫生彭繼茂指出,部分無緣無故昏迷暴斃的個案,可能與迷走神經線受刺激有關。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刺激可產生自然反射作用,遏制心臟跳動,導致血壓急降令大腦缺氧造成昏迷,包括心臟負荷急升,嚴重者足以致命
迷走神經受刺激原因眾多,包括突如其來恐慌或驚嚇情緒、血液流動及血壓異常、如廁過度用力「谷」大小便等。手抱4歲女兒連攀50多級樓梯,會對心臟造成負荷,亦可能刺激迷走神經,甚至令人昏迷暴斃。

彭醫生說,迷走神經受刺激亦可能令人暈倒,致命與否視乎個別情况。至於其他暴斃個案大多與隱性心臟病 或畸生腦血管破裂中風 有關。

網上資料顯示,迷走神經是第10對腦神經,是人體中行程最長、分佈最廣的腦神經,連接頸、胸及腹部多種器官,控制平滑肌、心肌及腺體運作。

2010年9月16日 星期四

打哈欠會傳染?4歲前兒童免疫

2010年9月15日 下午10:32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1

(法新社華盛頓15日電) 今天公布的最新研究顯示,4歲以下孩童及患有自閉症的兒童,似乎對「打哈欠會傳染」這種現象免疫。

美國 康乃狄克州立大學(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學者觀察120名發展正常的1到6歲孩童,以及30名患有自閉症的6到15歲孩童得出上述結果。這份報告發表於「兒童發展」(Child Development)期刊。

他們發現,雖然寶寶在離開子宮前就會自然地打呵欠,但多數孩童直到4歲才會被周遭人的打呵欠傳染。

報告發現,比起心理和生理年齡相同、發展正常的孩童,自閉症孩童比較不容易被周遭人打呵欠影響。自閉症狀越嚴重,被影響的可能性就越低。

學者表示:「由於打哈欠會傳染是同理心現象,研究顯示,小孩子前幾年還正在慢慢培養這種同理心與模仿行為,有自閉症的孩童則缺乏與他人產生情感聯繫的微妙能力。」

根據該份研究,「打哈欠會傳染」適用於成人,半數人都會這麼做。(譯者:中央社戴雅真)

2010年9月15日 星期三

加氯泳池游泳 當心致癌

2010年9月15日 上午1:50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18

(法新社馬德里13日電) 西班牙研究人員今天說,在加氯游泳池游泳,可能導致罹患癌症風險升高。
位於巴塞隆納的環境流行病學研究中心(CREAL)和德瑪醫院研究機構(Research Institute Hopitaldel Mar)的研究人員,調查一座加氯室內游泳池泳客的致突變性指標變化,即DNA的永久性突變。

CREAL今天發表聲明說:「49名健康成人在加氯室內游泳池游泳40分鐘後,可觀察到基因毒性效應的證據。

聲明指出,研究人員發現,消毒用氯會導致健康者的罹癌風險升高以及各種潛在呼吸效應。

美國 環境與健康展望期刊(Environmental HealthPerspectives)12日披露這項研究報告。

CREAL共同負責人柯格維納斯(Manolis Kogevinas)指出,這些研究發現不該導致人們對游泳卻步。他說:「藉由減少這類化學品的濃度,能提高游泳的正面效應。」

柯格維納斯表示:「我們絕對無意阻止游泳,而是鼓勵泳池減少使用化學品。」他指出,減少消毒劑用量產生的問題,能藉由其他途徑抵消,例如泳客進入泳池前淋浴、戴泳帽以及避免在泳池內尿尿等。(譯者:中央社黃自強)

逾50歲生首胎 去年13人罕見 40歲以上產婦增四成 5000夫婦求診人工授孕

2010年9月14日 下午11:50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2

【明報專訊】中年女星趕搭生仔「尾班車」成城中話題;政府統計處資料顯示,09年年過40歲才生第一胎的中女,較06年增四成達877人,當中多達13名新手媽媽更逾50歲,屬近年罕見;科技先進令首次懷孕年齡推遲,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公布的首份報告揭示,去年多達5000對夫婦尋求生殖科技生育,三成不育者因男方問題,5名丈夫更屬天生無精,但逾40歲婦女接受試管嬰兒的懷孕率不足9%。
「試管嬰兒」妊娠率26%

香港婦女遲婚遲生育,統計處去年錄得近1200名年介40至49歲的女士首次結婚,50歲或以上才生第一胎者,更由06年只有1人,突增至去年達13人(見表)。人類生殖科技管理局剛公布的全港輔助生育數據顯示,09年共有4968對夫婦求助生殖科技治療,當中半數接受夫精人工受精,逾三成接受體外受精即「試管嬰兒」,但前者持續妊娠率只有一成多,後者則達26%。

求診夫婦三成男性問題

分析求診夫婦不育原因,主要是「男性問題」如精子質素差等達32%,因女性排卵有問題、子宮內膜異位、輸卵管、盤腔問題等合共約有23%,雖然現今科技已可從男性睾丸或附睾丸取出精子,但仍有5名求診婦的丈夫患有「無精症」,須使用他人捐贈精子作人工授孕,但進行8次授精卻只有1次成功持續妊娠。

09年捐精男士僅得9人,捐卵者則有51人,並為40名無卵婦女帶來生育希望,但經過65次授精後只有12次即不足兩成能持續妊娠。雖然科技先進,但婦女年齡仍是生育大敵,數據亦顯示,婦女體外受精持續妊娠率,會由35歲前的約35%,大幅下跌至36至40歲只有25%,年過40者更不足9%。

年過40 體外受精妊娠率不足9%

港大婦產科學系副教授吳鴻裕坦言,近年求診輔助生育夫婦急增,以瑪麗醫院 輔助生育中心為例,公眾病人輪候時間已由早期只需半年至1年,延長至目前的1年9個月,雖然公家症不會為年過40的婦女治療,但私家症則不限年齡,他近期亦接獲一名48歲婦女求診,「她是香港人,剛結婚兩、三年,才想要孩子。」

吳指出,在「地球村」的概念下,設下人工受孕年齡限制實際作用不大,以荷蘭 比利時 為例,設定上限43歲,但當地人只要過境到法國 接受治療便可。不過,更實際是要考慮孩子健康成長環境。

50多歲才生育,子女慶祝成年,母親已70大壽,生殖醫學專科醫生蘇偉基不諱言,香港科技生殖精神是以孩子福祉為先,治療中心須評估求診夫婦年齡、經濟能力等問題,令孩子在健康的環境下成長,「會否有代溝?孩子出生後父母會否年老去世使其變成單親或孤兒?」有治療中心甚至自設限制,若夫婦兩人年齡加起來逾100歲,便不會提供人工授孕服務。

高齡懷孕風險高 不鼓勵「雪卵」

蘇亦提醒,年過45歲才懷孕,無論是流產、胎兒先天性異常及患唐氏綜合症 等機會也會大幅上升,孕婦患妊娠糖尿、血壓高等問題亦和年齡掛鈎。生產時,出現併發症如胎盤前置、胎盤意外性出血等問題也較大。他說,雖然近年開始有婦女意識到,年長後才生育恐會無卵,主動向醫生有否「雪卵」服務待日後使用,但他亦不鼓勵婦女選擇如此保卵延遲生育。

明報記者 陳佩儀

2010年9月3日 星期五

零防曬 視力膚質雙失

2010年9月2日 下午11:03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1

(星島日報報道)陽光普照的日子,不少人都會作戶外活動,但如果缺乏足夠防曬,便會掉入視力和皮膚受損的雙重陷阱。專家指,因紫外線難以目視,故即使無陽光耀眼的感覺,紫外線對雙眼和肌膚的侵害仍然存在。

文:Chris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紫外線無處不在

  養和醫院 眼科醫生郭坤豪(上圖)表示,陽光是否猛烈,與紫外線強弱無關。因紫外線的波長較短,肉眼難以察覺,必須使用特定的儀器才可檢測得到,而且紫外線除存在於陽光外,部分家用的強力光管或射燈,都可能含有紫外線。另如因黃疸問題或美容因素而需要曬紫外光燈,亦應做足防護措施,戴上護目鏡,避免大量紫外線進入眼球。

  傷害可分快慢

  郭醫生解釋,紫外線對眼睛的傷害,分即時性和長期性兩種。如雙眼短時間內接觸大量紫外線,眼睛表面的角膜表層,可被輕微灼傷、發炎,造成急性角膜炎。患者會有視力短暫受損、劇痛、眼紅、畏光及流眼水徵狀。「這情況一般常見於滑雪、水上運動愛好者、燒焊工人和實驗室人員身上,如以眼藥水配合口服藥物,多可於數周內康復。」郭稱。

  雙眼如長期攝入過量紫外線,產生的影響則更深遠,最明顯是增加患白內障 和視網膜黃斑點退化的機會。郭說:「白內障患者除年齡因素外,紫外線亦會刺激晶狀體變得混濁,故高原地區居民,患白內障比率也較平地居民高。」視網膜黃斑點退化,近年更已成為港人視力受損主因之一。黃斑點位於視網膜的後部正中位置,為感光神經細胞最密集處,如長期被紫外線照射,可刺激該區出現病變,令細胞減少,引致視力中央處,出現視物變形甚至盲區。

  對比起白內障,視網膜黃斑點退化更難處理,部分患者可按病情注射藥物或以激光施術,大部分患者如能及早確診,治療可有明顯改善。

  太陽眼鏡勝打傘

  郭醫生又指,不少人為防紫外線,會於外出時打傘,但原來此舉對保護雙眼幫助不大。因大部分紫外線,均可經地面反射入眼內,唯有戴上全罩式的太陽眼鏡,才能完全防止紫外線反射入眼球。選擇太陽眼鏡時,顏色深度影響不大,一般鏡面上如貼有合規格的UV400標誌,已表示可預防波長290至320的UVB和波長320至400的UVA。除了白化病患者外,大部分人士,無論年齡性別,紫外線對其視力的傷害其實都是「一視同仁」的。

  積累受損可成癌

  養和醫院整形外科中心主任金永強(右圖)醫生解釋,紫外線中的UVB,能灼傷皮膚表面,令其出現紅腫、疼痛等曬傷徵狀,而UVA更會深入皮膚的深層組織和膠原層,增加皮膚老化、鬆弛、出現色斑,甚至形成色素瘤、皮膚癌 的風險。一般的曬傷雖多只傷及皮膚表層,屬皮膚一級或淺層二級受損,經治理後,皮膚表面上已告痊瘉,但其實每次吸入紫外線,都會對皮膚質素產生累積性的永久損害,提早加速老化和增加患上皮膚癌的風險。故部分人任由皮膚反覆曬太陽,以為過後可自行痊瘉,卻不知已種下日後皮膚問題的危機。

  抗氧化早防為上

  保護肌膚,除於外露皮膚塗防曬霜,並每三至四小時補塗外,金醫生亦建議可於皮膚上塗含維他命C或E的抗氧化劑。由於紫外線可加速皮膚產生游離機體,破壞皮膚組織。外塗含維他命C或E用品,有助減少皮膚氧化,亦較口服方式更能直接被皮膚吸收。注意須選擇濃度達5%以上的產品,或由醫生推薦,以達更佳效果。

  醫學上將人種膚色分為六類,第一、二類為白種人,他們雖不易曬黑,卻更易被曬傷和出現皮膚鬆弛、老化,亦有較大機會患上皮膚癌;黑人為第六類,需要較長時間才會被曬傷,中國人則屬中間的第四類。「但不論哪類人種,建議十歲開始即應注意皮膚護理,有助確保將來的皮膚健康。」金強調。

  ■出現水泡、脫皮,已為皮膚淺層二級受傷警號。

  ■如以單眼觀看「阿姆斯勒方格」時,看到方格出現曲線或空缺,即應求診作詳細檢查。

  ■戶外工作應盡量避開中午十二時至下午三時陽光猛烈的高危時段,需要時應戴上護目鏡。

  ■戴太陽眼鏡較用雨傘,更能防禦紫外線入侵雙眼。

港女抗衰老 廉食十補營品

2010年9月2日 下午8:55公開累計瀏覽次數 5

(星島日報報道)最近有調查指,不少香港女性身體機能出現未老先衰現象,當中與飲食習慣息息相關。專家指養生及美顏不一定要靠吃燕窩等貴價食材,日常飲食中也有很多具抗氧化功能的食物,有助延緩身體機能老化、保持健美體態及容顏。 文:Ann 部分圖片:星島圖片庫
  自由基致老化

  容易疲倦、記性差、肌膚變得乾涸、出現皺紋、視力衰退及肥胖等問題,隨著污染問題愈趨嚴重,以及都市人的生活及飲食習慣轉變,這些衰退的身體表徵已不再是長者的「專利」。不少中年人亦會出現各種老化的小毛病,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院營養研究中心註冊營養師張可琪(上圖)指,對於衰老的成因,科學界仍未有確實的解釋,最常見的理論是「自由基理論」。自由基存在於空氣及人體中,人類呼吸、進行活動及進食時,身體都會自動製造自由基,損害細胞,令細胞老化。

  高糖脂飲食為患

  適量運動能維持細胞健康,長期缺乏運動會減慢身陳代謝,增加肌肉流失、肥胖及患上心血管疾病的機會。張續稱:「過度節食、酗酒,可致營養不均衡,易致部分抗氧化營養素攝取不足。另壓力過大亦易令荷爾蒙失調,常感疲勞、失眠,從而令免疫力下降,產生各種疾病。」吸煙、高糖分及脂肪飲食均會令自由基增加,從而提高致癌、肥胖、糖尿病 及患上高膽固醇等慢性病的風險。

  抗氧化延緩衰退

  隨年齡增長,身體機能日漸衰退,故很多小毛病都會出現在長者身上,例如記憶力及視力清晰度下降、容易疲倦、性功能減退、骨質疏鬆、肌肉鬆弛、關節痛、皮膚乾燥,易有皺紋及色斑等。此外,心肺功能亦會衰退,易致各種心血管毛病,「現時有不少中年人士已開始出現這些老人病,大部分均為缺乏運動及不良飲食習慣所致。要延緩老化,必須均衡攝取各種營養素,如硒、維他命C和E等抗氧化元素,以及Omega 3、鐵質、纖維等,還要多吃植物性、全穀物食物,減少進食高脂、高糖及高鈉質食物品。」張補充。

  10大有營保養食材

  1. 番茄

  成分:包括維他命B、C、茄紅素及葉酸等。

  功效: 保護細胞及基因免受游離基破壞、抑制癌細胞生長。有助預防大腸癌、前列腺癌,改善精子健康狀況和膚質,以及保護心臟與骨骼健康。

  營食法: 每次半碗,煮熟連皮進食,能攝取到較豐富的營養素。

  2. 堅果類(核桃、杏仁等。)

  成分: 含蛋白質 、不飽和脂肪酸、維他命B及E、鎂、鉀、鈣及硒。

  功效: 降低血脂及膽固醇。Omega 3乃腦部細胞重要元素,連同維他命B可預防老人癡呆、心血管疾病及促進新陳代謝

  營食法: 由於油分高,不宜吃太多,每次五至六粒。避免鹽焗、油炸或經蜜糖加工。

  3. 蒜頭

  成分: 含蒜素及多種硫化物質。

  功效: 保護心臟、降血壓和防止冠狀動脈硬化,以及殺菌、抗病毒和提升免疫力。

  營食法: 每次約半至一茶匙,必須切碎。過敏者或服用抗凝血藥人士、要進行手術者忌食。

  4. 十字花科蔬菜(芥菜、西蘭

  花、椰菜等。)

  成分: 含纖維、維他命A、C。

  功效: 減少細胞病變,幫助修補被紫外線 破壞的肌膚。

  營食法:烹煮過久會令營養素流失,每次吃一碗半。

  5. 藍莓

  成分:含花青素(存於果皮中)、纖維、維他命C及E。

  功效: 改善視力、強化眼睛血管、促進血液循環、保護心臟、增強抵抗能力、預防尿道炎及陰道炎等。

  營食法: 含草酸,進食後宜多喝水,避免腎石形成,每次約吃細半杯。

  6. 茶類(紅茶、黑茶及綠茶等。)

  成分:含多酚類化合物,以綠茶含量最高。

  功效:抗菌、抗病毒感染及保護心臟。

  營食法: 因含單寧酸,過量飲用會阻礙鐵質吸收。其咖啡因亦能影響睡眠質素,每日最多飲二至三杯。

  7. 穀物類(大麥、麥糠等。)

  成分:含鉀、鎂、鋅、維他命B及纖維。

  功效: 促進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紓緩疲倦等。當中的微量元素有助製造骨膠原。

  營食法: 纖維有助排便,但必須飲用充足水分才可發揮功效。每餐吃一碗糙米飯或者兩片麥包。

  8. 豆類(紅腰豆、大豆等。)

  成分:含大豆異黃酠、葉酸、鎂質、鐵質及錳質。

  功效: 降低血壓和膽固醇水平、預防癌症、對抗自由基,以及有助鐵質製造血液,提高運送營養的功能。

  營食法: 尿酸高、痛風症人士小心分量,一般人每日吃約半碗紅腰豆或豆腐一磚。

  9. 橘子類(檸檬、橙、西柚及奇異果等。)

  成分:含有豐富的維他命C。

  功效: 紓緩關節痛、幫助製造骨膠原及對抗自由基。

  營食法: 胃病者不宜進食過量,中型橙、奇異果等水果每次一個,全日約需要兩個。

  10. 水分

  成分: 幫助合成各種營養素,人體百分之五十至七十由水分構成。

  功效:乃各生物化學反應的媒介,且幫助排便。

  營食法: 過量飲用可致水中毒,每日需要八至十杯(每杯250ml)。

  ■多肉少菜的飲食,缺乏植物性食物,會加速細胞衰退。

  ■缺乏運動令到身體機能提早退化。